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心语

“中国文学为何在西方不受欢迎”

2014年05月30日10:43 来源: 作者:meteor 点击:

汉学家葛浩文谈“中国文学为何在西方不受欢迎”

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最多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很清楚自己面对的诸多争议。

 

 

王安忆(左五)、阎连科(左六)和毕飞宇(左七)在研讨会上与多位从事中国文学翻译的汉学家互相对话。

 

 

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最多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很清楚自己面对的诸多争议。昨天他在“镜中之镜”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主题虽然是“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但很多时候也为自己的工作和海外中国文学翻译作辩护。

   在葛浩文看来,虽然中国现在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但“绝不可因此就断定外国读者必然会喜欢中国文学”。现实是“近十多年来,中国小说在英语世界不是特别受 欢迎,出版社不太愿意出版中文小说的翻译,即使出版了也甚少做促销活动”。这也是与会作家王安忆、毕飞宇和阎连科知道的现实。

  中国文学 为何在西方不受欢迎?葛浩文表示,“可能与中国小说人物缺少深度有关。当然,有不少女作家的人物写得就很好。但大体来说,中国小说还是有着明显的倾向,即 叙述以故事和行动来推动,对人物心灵的探索少之又少。”其实葛浩文更直接的结论是,中国的小说不好看,“小说要好看,才有人买!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 可能因为中国作家一般必须借助翻译来阅读其他国家文学,也可能是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作祟。”

  德国汉学家顾彬曾批评中国作家几乎没人能看 懂外文,莫言可能是近年来唯一一个不懂任何外语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顾彬认为这个缺失导致中国小说视野过于狭隘,我同意他的说法。”葛浩文昨天说,“中 国作家到国外旅行演讲,必须完全仰赖口译,因此自行到处走动与当地人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通常就和中国同胞在一起,等于人的身体出了国,但其他种种还留在 中国。难怪不少人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缺少国际性,没有宏伟的世界观。”

  葛浩文不仅批评中国作家外语能力欠缺以及在写作上过于仰仗叙事,还 批评中国许多作家写得太快太长,“常给人粗制滥造的印象,出版后评论家和读者照单全收,不太会批评作品的缺失。还有一个大毛病,就是过于冗长,似乎不知见 好就收的道理。为什么中国作家那么爱写那么长的小说?为什么要加入那么多描述,甚至是芝麻小事的细节,把小说变成文学百科全书?是因为稿费是按字计酬吗? 还是因为缺少能力判断什么需要舍去?”

  葛浩文之所以毫不客气地批评中国作家,用他自己的话说并不是要以西方的标准评价中国小说,“西方 小说经过长时期的演变到了二十世纪基本定型, 怎么写才算是好作品,大多都有不成文的约定,市场也会决定一部小说该怎么写,这是很现实的,尤其在世界各地阅读大众日益减少的现在。”“中文小说很难找到 这么脍炙人口的第一句,相反的,中国的小说一开始就是长篇大论介绍一个地方,可以吸引国内的读者,但对英文读者来说,可能会造成一个隔阂,让他们立即失去 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美国已故著名作家厄普代克当年在看了由葛浩文翻译的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和莫言的《丰乳肥臀》后,在《纽约客》 上写了4页评论,推测译者“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中文原文”,最后批评“英文翻译的陈词滥调十分乏味”。葛浩文对此表示,“如果真的逐字翻译,我翻译的小 说没有一本是可以出版的。”至于“陈词滥调”,葛浩文则认为,中文作品里有许多陈词滥调的成语,“我个人的经验是,成语的滥用是中国小说无法进步的原因之 一。”

  而在中国,对葛浩文的非议反而在于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葛浩文说,“英文和中文可以说是天壤之别的两种语言,真要逐字翻译,不但让人读不下去,而且更会对不起原著和作者。”他还是会“翻出作者想说的,而不是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作者说的”。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