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二、写作与翻译:借镜的自我观看发言提纲
2014年05月16日   上海作家网   主持人:陈思和

青年作家于是:

翻译是我近年来的一件主要工作。一开始只是从儿童文学入手,逐渐进入类型文学,继而产生了"想翻译自己喜欢并欣赏的作家作品"的主观意愿。类型文学是很有养分的,我翻译了三部斯蒂芬·金的作品,对他的风格已是了然于心。继而翻译了温特森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这本书在青年读者中的影响特别大,我不认为这是译者的功劳,完全是作者本人的魅力使然,她自由的文风,诚挚的诉求,大胆的改编经典甚至《圣经》……都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天才之举,对于大多数以书写自我起步的作者来说,她的这种坦然和率性能够针砭到我们自身对"个体性"的狭隘态度,从而将个体写作带上更高的层次。

青年作家小白:

通过翻译重新构建小说传统:1、汉语所谓"小说"和西语中的对译词所指到底是不是一回事?2、对写作者来说何谓"小说的传统"?3、中国小说的"道路自信"在哪?

青年作家BTR:

1、写作是一种广义的翻译:(1)翻译想法,口语到书面语的翻译,方言到普通话的翻译;(2)翻译已知的事实——如自传体写作;(3)符号学意义上的所指与能指之间的互译;(4)对应地,阅读或理解过程也是一种翻译过程;

2、翻译是一种再创作:(1)对比法语、西语-> 英语等同一系统下的翻译,翻译成中文需要再创作;(2)翻译是了解作者的观念,再以本国语言表达。

3、作者/译者的双重身份之利弊:(1)翻译是很好的语言练习;(2)译者风格与所翻译的作者风格的契合;(3)对于作者风格的正反影响;(4)对于语言本身的影响

青年作家黄昱宁:

翻译文学是近代以来深入改变中国文学走向的不可或缺的力量,这种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在今时今日正向更纵深处发展。这种影响往往被低估或者曲解,或者流于表面(更多被提及的还是语言上的流变,程式上的借鉴,而非文学视野和思维方式上的渗透),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的位置,其在理论上的认定仍落后于实践。现代中文写作及现代中文对"翻译体"和世界文学潮流的逐渐吸收和接纳,反过来也对翻译文学的价值和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 介于翻译与写作之间或两者兼备的译者/作家,是对上述互动和碰撞关系最敏感的人群,构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两个例子是村上春树和纳博科夫。

青年作家俞冰夏:

我个人从事文学翻译有一定年数,一直被中国出版商对译注的重视所迷惑。译注的传统可能来自于国内语文教学的传统也可能来自早期外国文学"译介"传统,它的前提是国内读者对源语言国家文化的认知程度为零或基本为零。译注在文学翻译当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第三方认识论(译者或编辑的个人认识论)的插入,对文本无疑是种外部介入和再阐释,同时无意识阻挡了读者有可能进行的外伸性阅读。趁此机会希望能进行一些探讨。

青年作家胡桑:

每个时代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都在变化,语言是流动的,翻译捕捉到了这种流动的痕迹。随着时间的展开,我们不断地需要翻译。翻译不仅是共时的交流,也是当下与过去的交流。翻译不是搬运,而是在另一门语言中找到合适的形式。另一方面,这种合适的形式并不意味着最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有时候尽量保留原语言别致的表达方式可能为为汉语带来陌生的令人惊喜的东西,这是翻译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也是翻译忠诚于原语言带来的收获,尽管这收获必定来得艰难。翻译与写作是一个互相激励的过程。真正的写作状态就是翻译的状态。它不断向陌生的、他者的、差异的世界开放、吸纳并自我提炼。翻译就是渴望开拓自己,就是渴望交流,渴望获得对世界的不同理解。

青年评论家薛羽:

"翻译"与"书写"之间的文学者——以鲁迅为例,"阅读"始终处于"交叉"的网络之间,既和"阅读者"个人的"创造性"有关,也与他所处时代的语境深刻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作者"的鲁迅诞生之前,一个作为"读者"的鲁迅则已经进行了多年的阅读和翻译实践,而为数众多的研究也已经证明,鲁迅的小说创作背后有着多少的"露西亚之影";若是依据更为开放的理解,把早期的论文、译作都视为鲁迅的"创作",那么也不能不说作为"作者"的鲁迅甫一开始就是与作为"读者"的鲁迅密切联系,相互生成与展开的。

青年评论家张定浩:

我们都知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有句话,诗就是在翻译中遗漏的东西。但其实,还有一直存在另外一种相对应的说法,那就是歌德所说的,"诗歌的根本性质在于能够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所谓诗言志,诗歌最终是要表达人心里面的感受。我们知道,不同种族,不同性质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会造就不同的人,人们会在哲学层面吵架,在伦理层面吵架,会充满各种各样无法调和也无法相互理解的争执,然而,在美的面前,以及在巨大的痛苦面前,我觉得,再千差万别的人,都可以相互交流。

青年评论家黄德海:

在译者认真的前提下,我认为,谈论翻译的优劣不少时候是荒唐的。何况,即使译本本身优劣分明,是否那个优的译本就一定在汉语语境中胜出,还在未知之数。

既然翻译的优劣不那么容易判断,那么,好的翻译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好的翻译大概是这样一种境界,译者反复细致地阅读原本,最终透彻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然后用另外一种成熟的语言把这个意图还原出来。这样的翻译出现,一个译本才能真正在另外一个语境中落地生根,那些异质的思想和价值体系,才能与本土的思想和价值体系对峙、交锋、融合,从而呈现出各自最为精妙的部分。而这些翻译文本,也才能最终成为汉语的一部分,像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参与一个活生生的思想和语言成长过程。

青年评论家木叶:

翻译与写作,先从古代讲起,再说近代,例证很多,到了全球化的时代,翻译和写作一直是相辅相成的。有伟大的写作的时代,往往是有伟大翻译的时代。作家自身就是翻译家,即便不是,作家自身也在翻译文本的氛围之中。翻译文本也成为一种传统。

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提纲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09802号-1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21-540471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