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上海写作计划

2014上海写作计划第三场中外作家交流会

2015年01月29日15:46 来源:未知 作者:外联室 点击:

9月27日下午,巨鹿路675号上海市作家协会大厅,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孙甘露主持的第三场中外作家交流会在这里举行。此次座谈也是2014上海写作计划最后一场交流会,吸引了大量观众。出席的嘉宾为两位匈牙利作家彼得·杰科斯和伊穆雷·库雷兹、丹麦的汉斯·海宁·哈默,以及上海作家小白。

在谈到2014上海写作计划的主题“时时刻刻”时,汉斯·海宁·哈默讲述了他,一个丹麦人,在莫斯科的见闻。

彼得·杰科斯是匈牙利小说家,他的兴趣是对记忆过程的研究,在发言中,他用抽象的语言讨论了记忆和时间写作的关系,以及记忆如何重塑了记忆和创造了记忆。“记住一件事需要一个强大的存在感,否则回忆就会溜走。在我的记忆中不断会删除其他人的事,也会清楚自己的事。我认为一个过去的场景出现在面前时我们自己并不存在。我们被场景替代,我们只能是个旁观者而已。我的意思是它不像在电影院里:不仅观看画面,而且通过画面,无需有所认识就能给出定义。我们尝试部首控制的生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个人的经验证明我们遇到的现实,它不可争辩地存在,我们常常为之困惑,因此我们要试着与它保持一定距离从而能更清晰地认识,或者在过于遥远难以理解的时候接近它。所以我们要测试,要重复,调整距离。在这场较量中我个人的策略是了解时间的本质,在无意识度过地时光中映射一些无法被反映的东西。”

而同样来自匈牙利的伊穆雷·库雷兹则用时间替换的方式来解读他心中的时时刻刻。在发言中,他吧在上海度过的每一小时等同于在家一年。因此9月1日就是公元529年,是古代的终点、中世纪的开端。在每个重大的时间节点,他带领我们回顾了漫长的欧洲历史,对应了在上海两个月驻市期间的活动安排。这种独特的解读方式也让观众耳目一新。最后他说:对我来说,到访上海似乎是一个持续很久的生日,我们被赋予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那就是“时间”。那是观察的时刻,感动的时刻,工作的时刻。

小白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上海作家,他在谈到时时刻刻时讲到:“事实上在不同的个体和群体之间,时间确实是不同的,不同质的。我的时间和在座某一位的时间,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我们对时间的经验认知都是不同的,我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感知时间的方式都是不同的。”“在数百年,2、300年间关于世界文学的演进,我们全世界的各种文学爱好者、作家我们制定了这样的一些机制,有一系列的伟大作家,从莎士比亚,一直到奈保尔等等,所有的作家尽管他们是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地区、国家他们写作的内容是不同的,但是被同样的一种世界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评定,被同样的一种世界文学的交流机制、研究机制还有文学史的记载机制来建构起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文学的方式,文学的论坛。”

在读者提问环节,话题一下子拓展开来,从维纳斯的美到俄罗斯的历史,从成吉思汗到国外的翻译家,从中山公园到上海小吃。大家畅所欲言,还有位热心读者现场朗诵了自己的诗歌《光阴》,为此次中外作家交流会划上圆满的句号。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