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上海国际诗歌节:诗歌唤醒勇气抵达人性的崇高

2020年10月19日11:26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徐萧 点击:

所有节日的表情变形,

不敢拨打电话,不敢问候,

害怕拨通之后只有静音。

诗人梁平用低沉的声音朗诵着他的诗歌《武汉,武汉》,一个小小的细节唤醒了我们并不太遥远的记忆。“我已经备了一壶上好的酒,/等门前封条撕了,一二三,干!”当他收束在铿锵而有力的“干”字时,台下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这是10月17日下午,在上海市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的第五届上海国际诗歌节诗歌朗诵会的现场。偌大的会场坐得满满当当,代表着我们在这场全中国全人类共同的抗疫斗争中所取得的成绩。

这里面,诗歌处于什么位置?

“我们曾经被恐惧笼罩,我们曾经担忧生命受到威胁,但是不管病毒多么猖狂,在我们心里有一些不变的追求。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的悲悯,我们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珍惜,对明天的期盼,是不会变的。我们的诗人来到这里,就是用我们的文字,用我们的诗歌,表达人们心中不变的追求。” 诗人、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给出了答案。

当天的朗诵会,外国诗人全都无法到场,但是国际的声音并未缺席。

来自塞尔维亚、叙利亚、英国、爱尔兰、韩国、罗马尼亚、阿根廷、意大利、墨西哥、比利时、法国、摩尔多瓦、匈牙利、乌克兰、印度等世界各地的诗人,在自己书房、花园、咖啡馆、城市广场,用他们的母语朗读了特意为本次诗歌节所作的诗歌,通过视频传递到了中国,又通过中国朗读者的声音在上图现场进行了演绎。中国的诗人则是亲自登台,原汁原味呈现自己诗歌的所思所想。

听众的记忆和情感随着诗人们的文字和声音被擦亮,被牵引,被激越。

在本届金玉兰奖得主塞尔维亚诗人德拉甘·德拉戈罗维奇的笔下,诗人站在露台等待爱人的到来,没成想来的却是病毒这个隐形的敌人。如此日常,如此平和的时刻,却遭受如此的重击,这正是我们最初遭遇病毒袭来的震惊心态,病毒如同“一头野兽闯入春天的视野”,“闯进沉睡不知的世界。”(乌克兰诗人德米特罗·切斯提克在《春的天平》) 英国诗人大卫·哈森的《休止符》中,那种“你放了一把火,却发现火也是悄寂无声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反常时刻。

他们展示病毒肆虐下幽闭、封锁、恐惧和困惑,人们想不到“一场‘小小的’流感把整个世界关进了‘通用’监狱”(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天地之问》),想不通小小的病毒竟然使“高楼如林的城市变成了哑巴”(叶延滨《想到想不到》),“有人在梦,却不一定在睡。”(肖水《致武汉》),更想不通“生活在洞窟里的蝙蝠怎会突然踏着夜色飞出洞外,将人世间染成漆黑一片”(韩国诗人崔东镐《鬼城的蝙蝠和黑暗中的光》)。

但是优秀的诗歌绝不仅仅是平庸地再现,它更应该是唤醒和抵达——唤醒勇气和力量,抵达人性的崇高。

即便空气再沉闷,生活也永远不会丧失烟火和鲜活:“晒几张图片,腊肉、香肠、烧酒,让活色生香,涤荡过于沉闷的空气。”(梁平《武汉,武汉》)即便周围满是惊恐的眼睛,痛苦的眼睛,也总会在“刹那间闪出许多明亮的慈爱的眼睛”(杨志学《战“疫”图谱》)。比如,抗疫人员那星光一样的眼睛“让我们的疼,往深里扎”(孙思《星光一样的眼睛》)。而在诗人徐芳眼里,抗疫女护士脱下口罩后,“在压力下的勒痕像惊惧的警句,或者是天使密密麻麻留下千万个温暖的指印,却带有人间的气息。”(《你的样子》)

正如韩国诗人金具丝在《鸟飞了,花开了:在新冠病毒离去的地方》)写道的那样,“即便身处黑暗也渴望阳光,就像花落过后生出新芽。”

赵丽宏说,面对疫情,诗歌也许是无力的,无法治疗疫病,也无法挽救生命。“但是,我们发自灵魂的祈愿,我们真挚沉静的思考,我们对现实的谛察、对未来的期望,会在人们的心灵中引发回声,会激发起生命面对危难时的勇气和力量。”朗诵会结束后,观众们纷纷上台和诗人们握手合影,他们眼里的光印证了赵丽宏的话。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