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在临港新片区,他们讨论城市的诗意栖居

2020年07月20日10:52 来源:上海观察 作者:施晨露 点击:

“诗歌的社会性写作十分重要,面对重大的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问题,诗人无法选择沉默。就如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一样,每个诗人所呈现的现实与时代也是不尽相同的。诗人选择何种方式来表达个人经验,同时又让这种个人经验蕴含更普遍的生命意义,这是诗人最具个人性也最复杂和隐秘的一种创造。”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诗人吉狄马加说。

7月17日,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临港国际艺术园以线上线下互动呼应的方式展开,当代诗人、评论家、翻译家、诗学专家王家铭、叶匡政、伊沙、祁国、许德民、孙新堂、严力、余旸、沈浩波、陆渔、舒冲等各抒己见。

2017年起,“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已举办三届,从“纪念新诗百年”之际探讨“中国当代诗歌的现状、出路和问题”,到第二届以“都市文化语境中的诗性书写”探讨现代诗歌在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上与大都市的关系,第三届阐发中国诗歌的现代化之路,围绕对中国诗歌现代化进程的回顾与梳理,展开对中国诗歌现代化探索的展望。今年研讨会则以“断裂与转折”为题,创新性地研讨当代诗歌中的“当代性”。

“当代性”不仅是时间性问题,也是对诗歌创作重要的理论问题。“‘当代’一词表明的时间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包含了当代中国特有的历史感与时间意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研究员认为,中国文学、中国诗歌创作从古至今一向强调“现实性”和“现实感”,在今天的中国文学创作实践中,强调“当代性”无疑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强调“当代性”就是要以更真实的态度,以面对现实的勇气去揭示中华民族的当代境遇。

诗人严力提出,当代性有两个层面,诗人价值观的当代性和作品的当代性。作为个人,只能尽可能在信息准确度上更多考证,并给予信息一定时间的沉淀,“当代性经常需要沉淀一下再说”。“真正的诗人应是时代最前沿的精神探索者。语言即思想、思维、文化、精神,诗人则是语言之王。诗人应通过唤醒、解放腐旧、垄断的语言,完成与当代并行、面向未来的诗意启蒙。”诗人祁国说。当代诗歌并不限于文字和语言等纯粹单一形式上的陈述,表情达意的载体和途径日益多元多维。诗人、编剧舒冲以“当代诗歌、音乐与电影的相互观照”为题谈到,当代诗歌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共享共融,具有无限可能性。

疫情之下,人类更需要诗情。诗人、文化学者叶匡政在“被疫情改变的当代性”的发言中谈到,当下发生的一切,是人类的一次极限体验,也是每个诗人的极限体验。诗人沈浩波认为,诗歌的当下性或有一点可以形成共识: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使诗人的创作获得新意,只有具备新意的诗歌才有可能具备当下性。这是对当代性最简单的理解——与过去不同。

海德格尔曾说:“诗人的天职是返乡。”诗人的天职是通过在语言中的冒险,达到在“完满的自然”中的安居。担任此次研讨会总策划的诗人、策展人瑞箫认为,“诗人何为”是对技术制造和人为意图的反思,其探讨的根本问题就是诗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在诗歌的当代性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疫情以来,这也是诗人、诗学理论专家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诗人的天命就是要思考人的诗意存在。当代诗歌不仅要努力应对错综复杂的当代社会现实,也要深刻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研讨会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