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境界”是本,“意境”为成

2019年05月06日10:54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左为刘锋杰,右为夏中义

4月27日下午,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锋杰携其新书《生命之敞亮——王国维“境界说”诗学属性论》作客第295期思南读书会,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夏中义一起,回望上个世纪国学大师王国维命运多舛的人生,畅谈《人间词话》中的“境界”与“意境”。

“境界”为本,“意境”是成

何为“意境”,何为“境界”?在过去学者对于《人间词话》的研究中,常常“活用意境”“活用境界”,有学者称“意境”即为“境界”。《人间词话》的首句为“词以境界为最上”,在此为何不用“意境”?刘锋杰提出,与“道”与“德”的关系相似,“境界”是本、是根,“意境”是“境界”的一种展开。“境界关乎的是生命本源的问题,而意境实际上把生命展开来表现。”

刘锋杰

如夏中义所说,“境界是本,意境是成。”“本”是一种理想的生存样式,是人终其一生要寻找的,人以有“本”而高贵。“成”与诗歌艺术相关,是对“本”的诗意的表达,“把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神往、执着、坚韧用诗性、韵律表达出来。”

夏中义

刘锋杰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创新了唐代的“意境”概念,如果再向后延伸,王国维“境界说”是温和的“一个人的文学革命”,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五四运动。

“王国维之死”

1927年6月2日上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王国维为何自沉,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问题。夏中义谈到,王国维在1908年心境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在此之前,王国维经历了事乱、家贫、位卑、体弱种种艰难,他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寻求安慰,将“物质匮乏的存在之苦”和“精神贫瘠的生存之苦”看做自己“生为天才”的必经之事,把痛苦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动力,他志在成为一名纯粹的人文学者。1908年以后,已经成为一名大学者的王国维入南书房伴读溥仪,自此,他心中就有了在皇帝身边“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如他所说,“收召魂魄,重理旧业”。

现场读者

所以夏中义强调,在王国维留下的诸多史料里,有学术和非学术的分别,既要区分开,也要明白“学术的冲动、学术的行为赖以生存的动力往往来自于非学术的生命经验。”

陈寅恪先生曾提出,王国维之死一为中国学术文化,二为中国纲纪文化。陈寅恪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刘锋杰表示,王国维这样一个天才在面临文化的巨大变动时,他的自杀是一种警示,“是用自己的生命启示其他人延续我们的文化。”

“生命之敞亮”

“生命之敞亮”的概念来自海德格尔,翻译自德文。用一个西方的哲学概念能否阐释王国维的“境界说”?在刘锋杰看来,“生命之敞亮”与道家的“去弊以明”是相通的,“去弊以明”其实追求的就是生命的敞亮。

刘锋杰提到自己最喜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如在目前”,“如果你能够把情感写得‘如在目前’,你就是大师,其实就是生命在你的面前突然敞亮起来。”诗歌如此,生活亦然,当一个家庭主妇熬的汤受到了大家的赞美,那么她也达到了她的境界。

读者提问

夏中义进一步指出,“生命的敞亮”是分层次的。官能的层次,是人们面对春色就要出门的冲动;历史的层次,当你站在长城的烽火台上,下面一片苍茫,你看到了个体生命的短暂和卑微,但是既能懂得卑微又能创造历史;三是人生的哲理层次,王国维最欣赏李煜将压垮心灵的苦难化作“春水向东流”的人生境界。所以,在“生命敞亮的火把”的召唤下,王国维才能在人生幽暗的困境中走出来,“让那颗被人生压碎的心灵变得柔软,成为一名学者、一位诗人。”

嘉宾为读者签名

现场:陈  思

撰稿:陈  思

摄影:迟  惠

编辑:江心语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