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一场注定要和解的战役

2019年04月23日15:31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陆梅、庞余亮、赵丽宏

12月22日下午,作家庞余亮携其散文集《半个父亲在疼》作客思南读书会,与作家赵丽宏和陆梅一起,聊聊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至真至纯的亲情。

“半个”父亲

《半个父亲在疼》深情地记录了庞余亮对父母的回忆和个人的成长体悟。书名来自于生活中那个粗暴的、不可爱的父亲形象。所谓“半个”,庞余亮解释道:“我的父亲瘫痪在床,从生理意义上是半个。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没有做好做父亲的准备,匆匆地做了父亲。”赵丽宏表示,书中的父亲形象是粗暴的、野蛮的、不可违抗的。也正因为此,书中展示的是一种不同于以往阅读体验的父爱。庞余亮的童年是在父亲的打骂中度过的,经常受到来自父亲的威胁。面对这样一个父亲,其他兄弟都在成家立业后选择了逃避,而庞余亮选择陪伴在父亲的身旁。“孝”在他的身上表现的独特又深沉。庞余亮也表示,并不是暴力导致了孝。困窘的生存条件让父亲选择了暴力的教育习惯,而自己则偏向了“历史的钟摆”的另一端,成为了一个性情温和的人。

庞余亮

陆梅评价庞余亮的文字是一种“对生命的唤醒”,读者可以在阅读中产生共情,寻找自己、发现自己。她说:“一个作家一生中可能会写很多很多书,但是总有一本是以生命写成的。它是一种进入血液和生命记忆的强烈表达,是作家的思想、是血液、是身体、也是心灵。”陆梅对于书中描写父亲的篇章深有触动,认为当中有一种“宿命般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对于这些文字会更加敏感。

陆梅

用头发来做养料的花

陆梅评价,“如果写父亲的文字是墓志铭的话,写母亲的文字在我看来就是诗篇。”赵丽宏也提到,书中对母亲的描写与父亲截然不同,关于母亲的细节温暖而动人。母亲尽管非常贫穷,生活很苦,但是她也爱美,她有很多爱好,打扮、梳头发、种花等等。庞余亮在书中提到,母亲种了一种用头发来做肥料的花,她每天梳头发,把脱下的头发种花,这个花也可以用来化妆用。生活是艰难苦涩的,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却是温暖甜蜜的。书中父母亲的关系并不和谐,父亲是母亲口中的“老东西”、“老不死”、“老神经”。庞余亮也毫不避讳地提及一位“狐狸精”——在父亲形象更真实丰满的同时,也愈加反衬出母亲的温和与忍耐。

赵丽宏

这样严父慈母的组合似乎是很常见的,但是庞余亮却写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赵丽宏说:“有人说庞余亮文字很朴实,也很有想象力。这是诗人的文字,里面有很多很奇怪的想象。这本书写出了我们这代的一个儿子对父母的感情。”陆梅也表示,庞余亮的散文和小说中常流露出一种特殊的语感,那是一种诗人的表达。

悄无声息地对峙

大多数父子相处都会经历一个从对抗到和解的过程,对抗时总是剑拔弩张,而和解往往悄无声息。庞余亮提到自己曾在父亲的挑衅下跳进冬日的湖面、喝下误以为是农药的明矾水,父亲以暴力的手段来压制庞余亮年少时的顽劣性格。再长大一些,庞余亮与父亲也没有走进过彼此的心里。以文学为例,庞余亮认为自己不可能给文盲的父亲解释青春期的自己写下的那些诗句,于是只能说这些诗可以登报换钱。父亲瘫痪后,也依然对庞余亮又哭又骂。

现场读者

但这样一位父亲,纵使粗暴浅薄,却全力支持庞余亮读书学习。庞余亮回忆,父亲送自己上大学时,曾留给自己两条人生哲理——一是到了一个新地方要找到厕所在哪里,二是要勤晒布鞋。这样为数不多的温情片段甚至一度遗失在庞余亮的记忆里。赵丽宏谈到:“人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人的性格再暴躁、再孤僻,他他也会用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

父亲去世七年后,庞余亮在一个公园里见到了一位偏瘫的老人——与当年自己的父亲一样。他扶着老人在公园里走了一圈,回到家后,当晚他激动地写了一篇回忆父亲的万字散文。这看似偶然的契机却翻开了回忆中最饱含深情的那一页,往事中细腻的点滴都跳了出来。

读者提问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278

现场:王若虚

撰稿:马金戈

摄影:迟  惠

编辑:江心语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