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上海-台北双城记:跨越海峡的文学互动

2019年04月23日15:32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孙未、高翊峰、张惠菁、王玲、李伟长

从左至右为小白、陈雪、王聪威、路内、李伟长

12月15日下午,上海与台北的七位作家小白、路内、孙未、高翊峰、王聪威、陈雪、张惠菁,与世纪文景的出版代表王玲齐聚第277期思南读书会,聊聊“双城三年:我们的创作和出版”。青年评论家李伟长担任主持。

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互通

“上海-台北小说工作坊”的举办为两地文化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两地作家齐聚一堂,展开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当小说家遇到小说家,又或是直面批评家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台湾作家高翊峰的印象中,台北作家鲜少对他人的作品直接做出评价。而小说工作坊带给他的收获之一是找到了评论与沟通的方法。“在这样的环境下讨论彼此的小说,或者设定主题讨论文学,我开始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试着跟其他小说家沟通。” 

高翊峰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正因如此,孙未在阅读时感受到了台湾文学越来越亲切,作品展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台湾作家面对面交流后,孙未认为作家与作品之间保持着和谐一致:作家的思想原原本本地反映在了作品中,而作品在本质上就代表了作家本人。

孙未

台湾作家张惠菁至今依然记得高中时阅读萧红《呼兰河传》给她带来的惊艳。“萧红的生活经验和我完全不同,东北的呼兰河畔使我感受到了寒冷与严酷,感官震撼非常强烈。”张惠菁说:“虽然不同的小说有着不同社会的特殊体验,但你不会划分这是属于哪里的小说。因为人性是一致的,共同的想象一直存在。” 

张惠菁

作为上海与台北两地文学沟通交流的桥梁,出版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玲谈到,文学编辑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作者的书稿,还能和作者本人产生交集。“我想把这些有趣的人和作品介绍给更多的读者,对于大陆读者来说,他们能够看到海峡对岸的作家在观察什么。”

好的小说能够打动人心

何谓好的小说?每一位作家和出版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一杆秤,但不同的评价标准最终都指向了小说的内在感染力。张惠菁提出,文字的魅力在于能够跨文化交流。“和你生活背景不同的人写出来的故事仍然可以打动你,文学跨越了边界。”在成千上万的作品面前,编辑如何筛选?王玲谈到文学编辑首要承担的是传递正确价值观的职责。 “如果要用一个标准阐释什么是好小说,那便是打动你自己。” 

王玲

不同于电影的多重表现形式,文字只是呈现出了白字黑字的线性序列。高翊峰谈到,文字之所以打动人,不在于它的华美和精细,而关乎文字的真实性。“你在阅读时看到了文字中正在流动的东西,发现了作者想要讲述的那件事,就觉得它是好作品。”孙未分享了她眼中的文学趣味性,“作者把文字符号通过抽象的方式传递给读者,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不知怎么就打动了自己。”

“断片”是一种专业的写作状态

谈起自己创作的缘起,路内初中时代的作文经常受到语文老师表扬,少年时代的写作兴趣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他回忆自己在构思一篇长篇小说时,灵感的缺失导致写作停滞几个小时,都没有丝毫进展。而也正是那时,他感受到了一位专业写作者的责任感,“我好像真的一下子把该讲的讲完了,但小说还没有结束,必须有情节要跟上。断片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种专业的写作状态。”路内认为,找寻合适的语态是进行深度写作的重要环节。“很多青年作者在写作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讲话的方式,当他们找到后,并且树立一种行文节奏后,就能挖掘到人生内在的东西。”

路内

王聪威的写作也始于初中时代,写的第一首诗叫做《灯》。直到2009年发表小说《滨线女儿》,王聪威才觉得自己真正跨过了文学的门槛。“我可以说我的品质够得上专业写作,但不能够完全依靠灵感,必须要收集资料。”

王聪威

在陈雪的童年印象中,视力不太好的父亲骑着三轮车带她去集市上摆摊,一边骑车一边大声地与路过的孩子说话。陈雪说,“父亲在指路的时候,我脑子里非常清晰地映出每一个街景。在这个过程中,我心里就在创作了。那时我才十来岁,我知道我将来会写小说。”2009年,陈雪长篇小说《附魔者》诞生。“写完以后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位专业写作者了,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还能写作。”

陈雪

小白把作家比作演员,作品比作舞台效果,“从盲目、没有自信的写作,到你觉得这是自己的舞台,自由地在舞台上发挥,逐渐找到了自信。”小白不断调整职业写作的姿态,从早期突破如何写得多,到如今力求用最少的字把一件事讲清楚。

小白

文学的未来:用想象探索现实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出现正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未来的写作状态会发生怎样改变?小白认为,有思维品质的写作不会被人工智能轻易代替,用想象探索现实的写作终将不断被赋予新的活力。“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会不断地突破,去思考如何发现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现实。 

陈雪认为尽管机器也能够写作,她也期待着未来的诸多可能性,但她也保持着作为职业作家的坚守。她说,“我想做一个手艺人,用我的方式继续写我的长篇。” 

现场读者

王聪威谈到目前台湾文学界的状况,不同于大陆网络文学的盛行,网络写作在台湾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潮流。从去年开始,Facebook上也掀起了写现代诗的热潮。这些诗已经出版成书,并借助社交媒体进一步传播。如今,台湾文学正在开拓转型之路。越来越多的台湾作家选择和经纪公司签约,出版发表作品,推动作品的影视改编。

现场读者提问

思南读书会NO.277

现场:王若虚

撰稿:关  玥

摄影:隋  文

编辑:江心语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