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不只是研究沈从文的人,更是进入到沈从文生活的人

2019年04月23日17:00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左至右为金介甫、张新颖

9月29日下午,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共同走进第263期思南读书会,两位学者一起聊聊他们眼中的沈从文以及中文版《沈从文传》的出版往事。

沈从文的“湘音”不改

上世纪70年代,金介甫在哈佛求学期间接触到了沈从文的作品,此前他并不了解沈从文。他坦言,正是有赖于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给予沈从文的较高评价,自己才有信心走上这条研究的道路。他以《沈从文笔下的中国》作为博士毕业论文,如今出版的《沈从文传》也正是以这篇博士论文为基础进行增改。

在写作期间,金介甫多次尝试到中国拜访沈从文。1980年,金介甫辗转通过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北京,见到了沈从文。张新颖谈到,“一位海外学者研究沈从文,给沈从文的晚年带来很大安慰。金先生不只是研究沈从文的人,更是进入到沈从文生活的人。”

金介甫

曾有幸与沈从文面对面交谈的学者陈子善也来到了读书会现场。陈子善回忆,当时自己正在编写一本郁达夫文集,由于郁达夫与沈从文曾有过友好往来,所以想请沈从文写一篇怀念友人的文章。“到最后,沈老没有写成回忆郁达夫的文章,但是不妨碍他对郁达夫的怀念”。谈及沈从文难懂的“湘音”,陈子善笑言:“老人家很风趣,他讲了以后会笑,但我不知道他笑什么。有时候张先生在,她会做翻译,有时候张先生不在,只能不懂装懂。” 

金介甫坦言,沈从文的湘西方言的确给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金介甫曾在1980年的6-7月跟沈从文会面交谈了12次,“听懂沈从文说话的困难程度和钱钟书的困难程度是一样的”。钱钟书在交谈时不停转换各国语言,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等等,而沈从文从头到尾只说湘西话。张新颖说,“这反映沈从文一生的性格。虽客居他乡,但是对湘音的敏感性使其语言不断深化,保持了绝对忠诚。”为了使交流更加顺畅,金介甫表示,“我每次访问沈从文,至少有张兆和先生在场帮助翻译。我还全程录音,回到香港大学以后,一些学生帮我听录音带。”

现场读者

讲文物,不讲文学

1980年,沈从文受邀到美国进行访问,夫人张兆和随行。美国听众很希望听到老作家亲口讲述自己所遭受的苦难,但是沈从文没有说这些。他讲文学只讲一个题目——二十年代初到北京的文坛状况,但他很想讲文物。他到耶鲁讲扇子,到哈佛说服装。对于自己的“故意偏题”,沈从文曾说:“我知道大家很关心我的情况。但国家经历这么多年的动荡,此时就越需要有人正常的、健康地工作,我做了一个健康的选择。” 

张新颖解释,“我做了健康的选择”就是我做一点事情,所以沈从文愿意讲的是做的事情,他知道你们愿意听我受难的故事,受难的不是他要的,那是别人给的。“沈从文知道听众关心的是什么,可是不一定是他最愿意讲的。”张新颖总结道。

张新颖

每一部作品形成一张卡片

张新颖曾出版《沈从文的前半生》与《沈从文的后半生》,在书中对沈从文的生活创作和写作状态做了生动详实的描述。张新颖表示,关于沈从文的研究,自己从金介甫先生那里得到很多的启发。研究沈从文,《沈从文传》是一个必备的参考书。

在金介甫写作期间,搜集资料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金介甫回忆,“我在美国各个图书馆里找三四十年代沈从文全集,芝加哥大学有几本,耶鲁大学有几本,还有哈佛大学”。不止是文学作品本身,金介甫也去搜集了相关文学杂志、报纸副刊。依托于哈佛大学的语言资料,金介甫已经得知沈从文的笔名是什么,“我先背了他二十多个笔名,再看看有没有沈从文的照片。”

读者提问

《沈从文传》一书传入中国后,经萧乾等人引荐,由资深翻译家符家钦先生将其翻译成中文。由于原文中涉及到的资料难以找齐,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金介甫把自己手头现有的资料一一复印给符家钦。“我每收集沈从文一部作品都制作了一张卡片,我复印了四百张卡片寄过去。我还帮他们找沈从文的原版资料,复印后一并寄给他们。”

嘉宾们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263

现场:李伟长

撰稿:关  玥

摄影:隋  文

编辑:黄诗雨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