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时隔13年再次“三弹齐发”,莫言最新短篇小说将亮相《收获》

2017年08月23日10:05 来源:文汇 作者:许旸 吴越 点击:

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的光环,分外耀眼,似乎也带来一些“不能承受之重”。距2012年诺奖得主傍身,五年间,作家莫言相对蛰伏,今年3月他曾在文汇报上首发“复出”后的散文新作《马的眼镜》,但小说创作在外界强烈关注下一直处于悄静隐秘的状态。 记者刚刚获悉,莫言的小说新作正式回归文学期刊,而且是一口气三个短篇亮相9月中旬面世的《收获》杂志第五期。

《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上周接到莫言来稿后,同样一口气读完。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三个短篇组成了一个系列,不到两万字,人物生动。相较老莫以前的语言,新短篇节制,精到,准确,长句子少了,明显看得出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他对标志性的通感艺术手法依然得心应手。”

不变的山东高密,“我在故乡写了三篇小说”

8月18日,上周五,这天距离《收获》杂志第五期下印厂只剩几天时间了,所有篇目处于审读校样的最后阶段,这一期也是收获创办60周年的特别纪念刊。清晨六点不到,程永新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我在故乡,写了三篇小说,想发给《收获》看一下。”短信来自莫言。

程永新打开电子邮箱,小说末尾标注着:“2017年8月18日定稿于高密”。也就是说,莫言很有可能是在这天拂晓刚修订完作品,就发出了讯息。

纵览三个新短篇,莫言的出发点仍是山东高密故乡,这块给予他无限素材与想象的土地。莫言曾说过,故乡不是封闭的,而是不断扩展的。“故乡久远的历史源头是纵向的扩展;在空间上,作家也往往有着把异乡当作故乡的能力。乡土是无边的。我有野心把高密东北乡当作中国的缩影,我还希望通过我故乡的描述,让人们联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莫言每当住在故乡时,就会到乡下、城里四处转转,“先让自己像高密人一样生活,然后去捕捉和思考可以写作的题材”。经过文学的发酵后,高密东北乡在莫言笔下成了“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不由自主又写铁匠,更怀旧还是更突破?

在短篇小说新作前头,莫言先和读者拉起了家常。正文前的“小引”中,他写道:“各位读者,真有点不好意思,我在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短篇小说《姑妈的宝刀》里,都写过铁匠炉和铁匠的故事。在这篇歇笔多年后写的第一篇小说里,我不由自主地又写了铁匠。……”

为什么莫言这么喜欢写铁匠?其中包含了莫言成长经历中哪些魂牵梦绕的场景和令他激动的因素?不过,仅仅是从“小引”的语言感觉与状态,便足以使读者惊喜:那个放松的、幽默的、擅讲故事的莫言,别无分号,别来无恙。

有意思的是,这并不是莫言第一次以“三弹齐发”的强烈风格化登上《收获》。13年前,2004年第三期《收获》上就曾同时发表了莫言的三篇短篇小说《挂像》《大嘴》和《麻风女的情人》,引起评论界瞩目。

莫言与《收获》缘份不浅。自1985年第五期首发他的中篇小说《球形闪电》以来,《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赛》《师傅越来越幽默》等十几个重要作品悉数在《收获》首发,其中,长篇小说《蛙》首发在2009年第六期《收获》上,于2011年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翌年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在《收获》编辑部看来,这次,莫言投来的短篇新作,不早不晚正好,为《收获》送上了一份生日贺礼。

也就在今天,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开幕日,莫言将现身“中国文学与全球化时代——莫言作品国际传播沙龙”,他将与阿尔巴尼亚翻译家伊里亚兹·斯巴修、缅甸翻译家杜光民、保加利亚翻译家韩裴、以色列汉学家科比-李雅各等人,共同探讨莫言作品“走出去”,以及中国文学在创作传播上如何面对全球化时代等话题。活动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中国文化译研网主办、浙江文艺出版社承办。

在国内新作引发广泛读者关注、在国外文字被译介为40多种语言,擅长讲故事的莫言,又将带来怎样的新故事?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