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观察

诗意的叙事与跨类的书写——近期上海文学创作摭谈

2017年07月05日17:15 来源:未知 作者:杨斌华 点击:

时光荏苒,转瞬即逝,又到了检视近期上海文学写作的时候。尽管外面的世界喧闹异常,而文学依然在继续,在不温不火中前行。而在沉静的坚守中如何喧响与张扬,喧闹过后,是寂静无声,还是蓄势待发,是我们在未来需要不懈地思考和践行的事。文学这条路,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必须点滴前行,步步惊心。幸运的是,我们总是能发现她在不断地变化与生长,在平稳中缓慢地前行,也算是对过去一年的慰藉。说它是品性的坚守也好,说它是缄默的思考也罢,我们仍然确信,文学是一个年代思想的坐标,文化的礁石,生活的灯塔。只是在这个错杂纷繁的时代,它无法激昂地展开词语的抗争,多少显得静默而从容。它在铺展诗意的想象与叙事的同时,更显现出某种多元性、多样化的跨界融通的书写特征。

本文简述的近期作品有:长篇小说《布谷,布谷》,长篇纪实文学《10个人的上海前夜》,长篇纪实文学《上海1931 》,人物传记《闵惠芬传》,散文集《微观中的红楼梦》,以及两部翻译作品:长篇小说《生死河》翻译推介(法语),喻荣军戏剧作品集翻译推介(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

一、

长篇小说《布谷,布谷》是一部反腐题材的比较扎实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彭瑞高系上海知名小说家,他对于郊县的政治生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的情势下,这部作品有着警醒和引导作用。作者的文字语言和长篇创作构思能力运用得十分娴熟,读来比较通畅,也有阅读快感,小说语言也有乡土气息。但有些需要修改提升的地方:作为反腐作品,对于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反映略显不足,一些案件的审理及量刑不够严谨规范,一些人物的行为逻辑和法律细节也有值得推敲之处。部分章节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转换比较随意,不大符合写作规范。作品揭露基层腐败现象有一定力度,对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也有触及,但在正邪关系的总体把握上还需进一步注意平衡,建议适当增加亮色和暖色。

《10个人的上海前夜》(王惠民)是一部具有上海特色的纪实作品。作者以充满诗意的叙事方式,写了10位与上海息息相关的历史人物,展示了鸦片战争后上海风云变幻的历史。作者在材料的收集和对历史资料的整合研究方面下了比较深的功夫。在清王朝即将崩塌之时,上海迎来了她重生的契机,而这些历史人物也赢得了他们奋斗发展的机遇。作者既写历史也写人性,以文学性的延展铺陈增强了历史作品的可读性。在写作上较其上海三部曲的前两部作品有较大突破。但作品中也存在一些非主流观念,例如对租界非法扩张的美化和赞赏。书名中的“上海前夜”语义不清,建议适当修改。史实方面还需请相关专家给予审定把握。

《上海1931》(吴基民)是一部有历史纵深感的长篇纪实作品。作者对中共党史和现代史有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掌握史料比较充分,在过去的创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作为年代史的聚焦,1931也是一个可以深入叙事的年份,由此作为切口,步步推进叙述,展现了风云际会的年月,与上海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事件中各派政治力量的角逐较量,以及早期我党先驱人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读来引人入胜。虽然史料主要取材于已出版的文献资料,但因为作者文学和历史方面具有较为深厚的积淀,能将史料钩沉消化,寻找到内在线索和逻辑,整合出新意和完整的故事架构。

专家同时提出以下建议:一、因牵涉党史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应请权威部门审读把关,尤其是涉及领袖人物(如周恩来)和其他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派别的评价,应以中央定论为准;二、一些史料不能完全根据传主的一面之词来加以溢美;三、个别用词,如梅兰芳“息戏”是否准确,可斟酌,等等。

《闵惠芬传》(费爱能)这部人物传记讲述了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从艺之路。作者采访深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邀请民乐专家对闵先生的艺术经验作了专业而权威的总结,是一部内容丰富、评价到位的人物评传。作品有细节、有故事、有感情、有个性,人物成长和历史背景相结合,脉络清晰,其中闵先生从未公开过的笔记、日记等资料十分珍贵。闵先生的经历和艺术成就,对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对中国民乐的发展,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品的不足之处在于:结构上有点平铺直叙,重点不够突出。民乐专家的层次差别较大,有的评价权威性还不够。细节的精确性还要核实,譬如人物的时任职务,1973年赴京演出,文化部副部长刘庆棠等,其实这一职务要1975年1月四届人大后才有。类似的问题还有一些,要仔细核实。

《微观中的红楼梦》的作者戴萦袅是80后的年轻作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金融学博士,却出版了多种儿童文学作品,并屡获各类奖项。她从小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在年轻一代之中较为少见。她精读历史、地理,并喜爱诗词、戏剧,对《红楼梦》更是有精深的研读和独特的见解。作者以她金融博士的独到眼光来看取这部包罗万象的古典名著,从人物关系、社会经济、生活习俗以及衣食住行各方面解读“红楼”,读来饶有趣味,并因此阐发了许多古典知识和民族文化的精髓,取材和叙事拉近了古典名著和一般读者的距离,对弘扬我国优秀古典传统文化做了有益的尝试。

《生死河》作者蔡骏系国内悬疑小说创作领域较受关注的小说家,也是当下上海文坛教委活跃的青年作家,《生死河》是他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不限囿于类型小说的创作模式,故事情节在较为宏阔的社会背景中展开,探索犯罪产生的深层原因,使作品具备了更多社会学意义,对人性的开掘也有一定的深度。小说中文版出版后反响热烈,业界也有较好的评价。翻译成法语有助于向海外传播推介中国当代类型小说,推进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的广泛传扬。

《喻荣军戏剧作品集翻译推介》的作者系上海重要的中青年剧作家,收入本书的5部作品均为近年来他的代表性作品,5部作品以现实题材为主,多侧面多元化反映了当代现实生活,对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及精神世界的揭示有一定深度。部分作品演出后都获得很好的社会反响,专业评价也很高,其中多部作品曾在国内重大文艺赛事中获得重要奖项。翻译成西语和葡语,有助于国外艺坛了解中国当代戏剧创作,并藉此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二、

长篇小说《甲马》(田肖霞)以云南少年来沪寻找做过知青的生母为线索,牵出一个云南巫术世家与两代知识青年的瓜葛,情节离奇,故事性强。但除了对人物超能力的描述,相比以往知青题材小说并无更大更新的突破。作者早年主要写科幻小说,2008年转入纯文学创作。这部作品由三个时代背景组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下和抗日时期的西南联大,企图由一般的家族记忆延伸到宏大的社会历史层面。但是,作者驾驭这一题材的能力不足,对时代与人物命运的挖掘不够。缺少可信的故事情节和艺术感染力;作品人物众多,但缺少形象生动、足以左右情节走向的人物形象;以“甲马纸”作为记忆的媒介,但在这部现实题材作品中显得有点神神叨叨,没能起到衔接故事和矛盾冲突的点缀作用。整部小说的题材、艺术手法缺乏新鲜感,描写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部分略显单薄。

《你有几分之一的人生可以自由如风》的作者李佳怿系自由撰稿人,本书试图反映当下社会新型就业人群的形态和状况,力求反映执着追求“自由”理想的一批人的生活。问题在于:一 、作者是以采访形式记录的文字,并企图通过自己的再创作达到文学纪实的高度和要求,作品类似新闻采访。结构、文字都比较粗糙。二、对于立意“自由”人生的阐述停留于表面,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人生,仅仅自己创业就可达到心灵的自由吗?这其实是个很深刻、宽泛的人生命题,仅靠现在这些素材,似乎还难以承载,无法令人信服地诠释这个命题。

《浮生二十六章》(任晓雯)作品系非虚构的人物素描,是大时代的小人物系列,也是作者的一种写作尝试,为报章连载用,仅2000多字一篇。缺陷在于:其一,该作品的内容大致相似,囿于作者收集写作素材的视角大致相似;其二,限于报纸刊登的篇幅限制,不大可能展开抒写,尽管有的细节描写不错,人物生动,有生活气息,叙述流畅,故事接地气,文字也比较老道,但内容比较单薄,对人物性格的深度开掘不够,视角比较单一;其三,这类作品阅读几篇尚可,如集成一本,对读者的阅读耐心是一个考验,在短篇小说形制与内容的探索方面也缺乏较好的创新力,基调不够积极,总体偏灰,缺少亮色。

中短篇小说集《象骨书》(王璟)由多个中短篇小说构成,小说具有浓郁的科幻、奇幻色彩,构思新颖奇特,故事离奇恐怖,作者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叙事能力,个人风格明显。但感觉格调立意不高,有些暗黑,人物塑造不够丰满,生活逻辑性不强,对现实生活中人类困境的揭示流于浅表,一些人物行为的逻辑性不强,文学性有待提高,是通俗类型化作品。

散文集《天涯共此时》(韩可胜)作品介绍与节气有关的中华优秀诗词,意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者下功夫做了一些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构思创意有可取之处,但内容编排比较庞杂,行文风格也不是很统一,文章水准参差不齐,拉拉杂杂,抒发的内容与古诗词并无多大关系,未能起到帮助欣赏理解古诗词的作用,写作技巧、作品立意、美学价值均比较欠缺,且有不少重复性的东西,就内容来说,尚未达到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的水平。

《王伯群先生与我——民国名媛保志宁回忆录》(汤涛)本书作为统战需要或校史历史人物传记,其不足在于:首先,保志宁的回忆录最后一章对美国的赞美作为个人的感受抒发,我们不加评议,但显然存在问题;其次,称王伯群为名留青史的人杰,也可斟酌,认为当初韬奋先生对其贪腐的揭露属捕风捉影,以谬传谬,也缺乏有力的证据;再者,保志宁对一些关键节点的叙述与另一些人的传记也有矛盾之处,故也不能根据保志宁的个人自叙加以认定。自传的自我溢美本不可免,我们切忌为一人传而主观先入为主。另该书实为保志宁回忆录,作者署保志宁更为妥当。

《不忘初心》(张军)这本诗集是作者前半生的写照,是其人生经历的提炼和人生感悟的升华,对个人来讲是有意义的。作者跨界文理,游历世界,力求在诗中体现人文情怀。诗中有对人生的思考,更多的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然而作为出版物,还要考量社会价值和影响。作品筛选、提炼不够,整体水准不高,作品缺少已经和诗性。

文艺评论《淬火之美——红色军事油画评析》(刘旭光、张照强)对建国以来的红色军事题材油画作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点评,对重大题材美术作品创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构思立意有可取之处,比较符合重大文艺资助的体裁要求。本书由经典美术作品、艺术评析和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资料三部分构成,从内容构成来看,作为主体内容的艺术特色剖析较为单薄,文字比重偏少,表达能力一般,深度和新意不够,有些只是三四百字的简短点评,对这些产生较大影响的红色油画精品的艺术价值、创作特色及其提供给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启示挖掘不够;而第三部分历史背景介绍所占篇幅偏多,从而影响到作品的原创性。

 

三、

从上述品来看,虚构类的长篇小说创作包括短篇创作数量较少,虽然并非专业作家的创作,但也具备了相当的文学水准,只是缺乏较为整体的文学原创力和团队群体性的冲击力。有评家认为,这些年上海许多有潜力的中青年作家努力探索上海题材以及现实题材的写作,但整体上大多匮乏一种重新考量与辨识历史文化的言说能力,创作上尚未臻至较为高深邈远的境界、情怀和水平,需要更高更新的思想理念的引领和提挈,不然会在同类作品中显得平俗。长篇叙事需要相应的容量、长度、宽度,还有相应的思想品质、道德筋骨和生活温度,这样的作品才会具有久远的影响力和深切的感染力。优秀的文艺作品重要的载于思想的奇崛和技艺的经营,在于语象的自然脱俗和语词的妥帖精准,从而构成个体的辨识度。在语言功底苦心凿造的背面,真正可能使之厚积薄发、成就佳构杰作,可能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冲决精神与艺术视域的自我限囿,如何具备敏锐的生活洞察力和蹈厉飞翔的思想人格。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对上海文学的一种苦心期待。

其他文类如纪实文学、传记、诗歌散文、文艺评论等创作状况来看,这也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表征着当下上海文学的创作走向和风格趋势。与我们熟悉的实际现状相比照,也许可以收集到更多更好的同类作品进关注视野,体现上海文学创作的基本生态,鼓励更多写作者创作既具宏阔思想视野,也携带绮丽文学情怀的优秀作品。

纪实文学创作是近期上海文学创作的一大亮点,其力度和质量也带给大家不少欣喜。作者大多为50后作家,延续其原有的创作水平,正蓄势待发。相较而言,年轻梯队未能组建好。上海历来是纪实文学创作的重镇,产生过许多极具影响的佳作杰构。并且,也培养了一批热爱并擅长于纪实文学创作的作家,有一些作品还获得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历史上,上海的报刊杂志刊发了大量纪实文学作品,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纪实文学书籍,有的还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种文学奖,团结、吸引了大批全国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家。但在当下,培养一支年轻的纪实文学创作队伍已然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上海作协创办了电子杂志《上海纪实》,主推现实题材的原创纪实文学作品,藉此重整队伍,培育新人,并通过“三屏联动”,资源分享,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在开拓文学互联网传播阵地,参与改善网络文学内容生态方面做出初步尝试。电子刊创办两年,陆续推出一批有影响的中短篇纪实文学佳作,也发现培养了一批有潜质的年轻作者,但青年作者驾驭大题材,产生大作品,特别是创作出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实长篇还需假以时日。今后,上海文学界亟待进一步加大对纪实文学创作及其它传统文学写作的支持力度,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环境下,老品牌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不断创新、壮大文学载体和阵地,提升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传播力。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