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蔡骏:重现昨日以书写集体记忆

2019年04月24日16:34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来颖燕、蔡骏、傅星

4月29日下午,蔡骏做客第175期思南读书会,向读者分享他的最新长篇小说《宛如昨日:生存游戏》,并讲述他在创作过程中对记忆、对文学的感想。青年评论家、《上海文学》编辑部主任来颖燕一同参加活动,和蔡骏展开对谈。

宛如昨日:复原个体生命中的创痛和秘密

2014年,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颁奖词称:“他用记忆的艺术,召唤最难把握的人类命运,揭露了德国占领时期的生活世界。”记忆,正如傅星所说,是“任何文学都要用到的创作方式”,蔡骏也同样试图在记忆的重现中复原个体生命里的创痛和秘密。

无论是最新的长篇小说《宛如昨日:生存游戏》,还是之前《最漫长的那一夜》中的作品,蔡骏通过他的文字和“剥洋葱”式的叙述手法,从对一件事的记忆转入对另一件事的记忆,来慢慢展示他真正创作的核心。记忆之于蔡骏,除了悬念,也蕴含着真相和人性。

蔡骏

傅星说道,蔡骏曾认为他的作品太过虚无,像他之前在《萌芽》发表的《荒村公寓》等作品,都在一种比较虚无的界面进行构思和操作,蔡骏想要接“地气”。转型后的蔡骏,在进行类型化小说创作过程中加入对社会层面的关切,从悬疑或是科幻起笔,通过记忆来寻找过去的真相,回归到对现实的关注,进而给读者展开思考社会问题的空间。

“宛如昨日能够去重复或者是复原每一个个体生命当中的创痛、秘密,可能说秘密有一些实用、功能性,不说功能性可以复原我们的集体记忆,这些集体记忆可能不是我们以前的老照片、文字可以覆盖到的。”蔡骏认为,记忆性的故事就是通过细节堆积出来的。小说存在很多真实的人物和情节,构建出庞大的真实,而只有通过记忆,我们才可以重构历史。

至于蔡骏本人,他对过去也有深刻的记忆。《宛如昨日:生存游戏》写到一部分时,就是写他本人小时候的记忆和成长中的印象。就像他在《最漫长的那一夜》里写到的“乡愁”,蔡骏认为,在当代都市的同质化社会里,记忆就是当代人寻找故乡差异化的点,通过记忆,即使身处几乎一致的环境里,我们也能窥探出特殊之处,也正如此,文学上的故乡和乡愁是不可避免、势必存在的。

纯文学和类型文学:可协调的两条道路

从2001年发表第一部小说《病毒》到如今的《宛如昨日:生存游戏》,蔡骏的创作类型随着创作理念的更迭而有所改变。来颖燕提到:“蔡骏去年曾经获得郁达夫小说奖,这是纯文学奖项,其中有一位评委说蔡骏把网络畅销元素引入传统文学领域,这其实就是区分纯文学和类型文学的话题。”而纯文学和类型文学,是否必然存在壁垒分明的界线?

傅星认为,蔡骏正在纯文学和类型小说之间尝试某种协调,并且就目前而言,这种尝试是成功的。在年轻读者群中实现作品畅销之外,蔡骏也逐渐被严肃文学认可,尤其是他丰富的想象力,甚至是严肃文学之中往往缺失的成分。

傅星

而蔡骏解释道:“类型文学和纯文学之间,不管在读者层面、评论层面,还是在创作理念和作者方面都有一定的鸿沟。”他认为自己并非一直出于某种目的去试图填平这道鸿沟,他只是运用新的创作方式尝试自己的文学追求和故事。他以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为例,评价该小说就是借用推理小说的情节,通过一桩连环杀人案追问凶手和杀人动机,但是在创作上又保持了纯文学的写作手法。

纯文学和类型文学只有好坏之分没有高低之分,但相较于欧美和日本,国内的类型小说相对较弱。悬疑小说,在十九世纪的欧美就已经出现,而在日本,二战之前就已存在。目前国内的悬疑小说历史较短,并且也较少出现日本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反映。

来颖燕也提到:“有一位著名评论家曾经说过,悬疑最大的共性在于缺少重量,真的好作品可以容纳非常有分量的问题,本身情节设计时就会有更多的深度。”悬疑小说不是为了破案而破案,它需要更多层面的含义来支撑。

来颖燕

在此蔡骏提及电影《救赎》,“这些故事非常之重,关于人性、关于自由、关于希望,去探讨这些,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是普世性的问题”。而在他的最新作品《宛如昨日:生存游戏》中,他也建构一个罪案故事来反思中国社会在转型期中付出的代价,挖掘出这些伤痛是残忍的,但反思更有意义。

悬疑之于蔡骏,既是人与人之间不可琢磨命运的象征,也可能是生活本质的意涵,而这或许也是蔡骏在纯文学和类型文学这两条道路上尽力实现协调的武器。

现场读者

思南读书会NO.175

现场:李伟长

郭    浏

陈    思

撰稿:张作炜

摄影:隋    文

杜湘涛

编辑:黄诗雨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