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历史意象中的家族情怀

2019年04月24日16:47 来源:未知 作者:上海作家网 点击:

从左至右为赵萍、陈思和、葛亮

惊蛰将至,深埋于读者心中的文学种子,被《北鸢》震得破土而出,被葛亮温厚的家国情怀深深撼动。侧耳团队的何婕声情并茂的朗诵,把大家带入思南读书会第166期的活动现场,与嘉宾陈思和、作者葛亮一起,共同追忆家族情怀,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室主任赵萍主持。

侧耳团队何婕朗诵

游离于虚构与非虚构的家族史

陈思和坦言一开始并没有把准《北鸢》的脉络,《北鸢》是葛亮的家族史,阅读时很容易把小说和现实生活等同起来,他上网查资料,又拷问葛亮细节的真实性,得到的都是葛亮老老实实的回答“这是真的”。但是这样一部本该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史,源头就出现了非血缘关系的故事,这让陈思和很困惑。

陈思和

葛亮说:“关于虚构和非虚构,在写这个小说时我考量蛮多的。当我用虚构的手法去构建整部小说时,它的可信度和信服力在哪里?所以一开始,我希望把它处理成非虚构的作品。但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本身所带来的一系列原型事件,对我是有冲击力的,产生了冥冥之中的连带关系。”

“比如这本书里有一个最大的虚构,支撑推进故事的节奏,就是小说里我祖父和外祖父的原型毛克俞和卢文笙,他们在成为儿女亲家之前是不相识的,但冥冥之中的机缘,让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节,安排了他们少年时代的相遇、相知作为一个起点。这样读来,无论从逻辑上还是整个的情节铺展上将会更加地美好。”

对于虚构和非虚构的话题,他坦言,在“非虚构”盛行的当下,自己无法去逆行,只能做到慎行。他不希望自己去特别选择、规避什么,而是从自然角度把本来的东西表现出来。

“它是我家族故事中的一部分,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记录者,不能以代言者自居。我更希望自己能够进入到那个情境中去,成为一个在场者,真实地把我的感受传达给读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向我的祖辈致敬。”

俱往矣的浮生万象

《北鸢》的时间跨度不长,起笔于1926年,收尾于1947年,但是葛亮将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都融于一部丰盛的动荡史中,写尽了中国最为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通过家族故事,葛亮用上一辈传承的人文工笔勾勒出一幕幕社会风情,内容涉猎众多,大到历史事件,小到民间百态,包括祭祀、美食、书画、服饰等等,包罗万象。

葛亮

对于书中诸多当时的日常生活细节,葛亮作为当下的年轻人,其世界观、价值观,甚至对当时场景的理解,都和那个时代的人不一样,进入那个时代是一种很不容易的事情。他为此做了许多案头工作:“我做了大量资料的查考,笔记就做了一百多万字,现在看来是很必要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作为一个作家,我要对那段历史负责,而实际上遭遇到的很多问题,涉及到我当时的同辈,甚至家里长辈,我要和他们做一些访谈。但是他们所讲的内容,版本是不同的。我既要为他们的那个时代负责,同时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忠实的表达者。这些亲朋的相继离世,对我处理这个题材也造成了蛮大的难度。”

葛亮点评了自己的祖辈。祖父是学者,生活清寒,小说中的人物毛克俞要更活泼一些;外祖父是商人,性格平和,葛亮和外祖父更亲近些。外祖父一路上看别人的风景,看时代的周遭,但是他不去参与到别人的生命当中,这一点特别好。读者反应,好像卢文笙在这个小说情境里面,没有干预到任何人的命运。这也是外祖父本人的性格,他更像那个时代的谛视者,通过他的眼睛去看那个时代、表达那个时代、理解那个时代。葛亮希望作品中有这样的“现场感”。

陈思和饶有兴致地提到了书中的一个人物——军阀石玉璞,原型是外祖父的姨夫褚玉璞。这个姨夫是当年北洋政府一个军阀,确实是真人真事,就是秦瘦鸥写的《秋海棠》里面的那个军阀。《秋海棠》里的军阀,小老婆和一个戏子发生暧昧关系,军阀把那个戏子的脸毁容了,而真实生活中是被枪毙掉了。陈思和不住感叹:“没想到这个军阀就是他外祖父的姨夫,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原来我以为《秋海棠》是编出来的,而实际上是真的。”

文化传承在民间

《北鸢》用委婉、空灵的文字去展现历史漩涡中的生活日常,也体现了葛亮对美的表达有一种固执的坚持和追求,所以他会花大量精力去考证当时的种种细节,这既是对风物的迷恋,更是一种文化气质的传承。

现场读者

关于文化传承,陈思和用了一个“礼”字来表达。“礼”是文明,是规矩。但是在古代,一经战争或者改朝换代,就会有新东西出来。那些历史、典章、制度、文化、文明,从一个大趋势里面已经崩溃了,没有了,可它散落到民间去了,中国民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空间。

陈思和说:“我觉得民间就是一个‘藏污纳垢’的世界,它接收的是被抛弃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民间好像是乱七八糟各种都有,但它又是一个广泛的、丰富的世界。什么东西被抛弃,就会掉到民间,老百姓就会把它收藏起来、保护起来。”

陈思和理解中的“民间”,就是老百姓在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中,把这个文化保留下来了。如此说来,“藏污纳垢”好像是把那些无用的东西、被否定、被抛弃的东西保留下来了,若干年后又会产生新的意义,可能又会成为国家、民族的瑰宝。文化也是一样的,原来那些被收藏起来的皇家珍品,因为动乱,以破碎的形式回到民间,是民间把这些东西保留下来的。

陈思和补充道:“我这个说法有点儿抽象,在葛亮的小说里,他就写了这样一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就是这种文明。比如《北鸢》楔子中描述的那位老人,他记得父亲告诉过他,几月几号有个人买风筝你不要收钱,那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他就记住了。一直经过那么多的沧桑岁月,来的人已经是白发苍苍80多岁了,他还是记得这个事情。我们上海人喜欢用一个词叫老规矩,老规矩就是这么做下来的,至于什么意义也未必考虑,只是觉得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事情。但就是这个事情,保留了很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葛亮对于陈思和的独到见解表示赞同,他认为的“民间”,除了刚才提到的“藏污纳垢”,也是一个边缘化的空间。在《北鸢》里面写到了有关美食的场景,几个人聚集在圣保罗医院里面,天特别冷,大家就像围炉夜话一样,坐而论道,烤栗子吃。那时物质特别贫乏,人人都表现出一种对美食的向往,味觉也会相对更加发达,这时说起中国人对吃的研究,太精。然后昭如回答:“老子讲‘治大国若烹小鲜’,那点子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

“当时写的时候,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在饮食方面和西方人有不太一样的地方。但是写到中间一部分,外国人提到中国的臭鳜鱼、臭咸菜梗等等,中国人特别善于用质变的方式把一样东西变成另外一种美食,西方人顶多就是奶酪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人生或家国大道理,你怎样处理这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小说中当时中国的状态其实也是如此,不断地吸纳新的东西,同时又在潜移默化地改造自己原来一些传统、一些已经被我们视为成见的东西。”

签售的时候,读者排起了长队,葛亮非常认真地用毛笔给每位读者签名,字漂亮而洒脱。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166

现场:王若虚

           李伟长

撰稿:岑 玥

摄影:迟 惠

   杜湘涛

编辑:黄诗雨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