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西游故事:包含情感、世俗和改编的累积体

2019年04月24日16:22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骆滢、张怡微

2月11日下午,青年作家张怡微和影评人骆滢做客第163期思南读书会,两位讨论了《西游记》的角色、情感关系,以及西游故事的改编作品,和读者一同追溯了西天之路的俗世生活与情感纠葛。

孙悟空:如果没有我,你该怎么办?

以玄奘为中心,讲述一个和尚跨越边境取经的英雄传奇,是最初的《西游记》模本。因为后期影视作品的改编,唐僧的作用被逐渐削弱,变成一位唠叨者、被抓者。张怡微说,“唐僧原来是有史传的,他是一个人,当我们赋予他圣僧的地位,再把他降格成一个凡人,由于我们不知道他真实经历的神秘色彩,他反而成为了西游故事中最无用的一个角色。”

但是唐僧作为故事的核心,他始终有孙悟空无法取代的价值,即“使命”的合法性。大多数现有的改编作品中,基本忽略了“唐王游地府”这一重要情节:唐王去了地府转了一圈,又篡改了生死簿,因此民间才需要挑选一个圣僧去取经,来解决众多幽魂没有办法超生这一问题。唐僧承担的渡亡功能,是孙悟空所无法取代的。

张怡微

唐僧与孙悟空,这对师徒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产生了许多情感的碰撞。张怡微说,孙悟空两次被赶回花果山,表现得都非常天真可爱。临别时,他说,“没有我,你怎么去,我是有处过日子,你怎么办?”;回来后,他想一想,算了,还是我来找你。甚至他会想到,我又当了几天妖怪,有了妖气,要洗洗干净,师傅不喜欢。骆滢评价孙悟空的感情时说道:“身在花果山,心系取经人。”孙悟空几次大哭都是为了唐僧,而唐僧的哭泣都是为了自己。

唐僧爱自己,他非常怕被连累,甚至认为徒弟长得丑都连累了他。事实上唐僧最牵挂的是半截观音。张怡微讲:“唐僧在路上看到一个吊着的女孩子,把她带走了,去了一个喇嘛庙。这天晚上出来上个厕所就感冒了,之后,唐僧就浑身不舒服,这时候他就叫孙悟空找纸笔,给唐王写封信,说他要死了。但是这个时候他不还忘去问女菩萨是否吃饭。其实唐僧非常牵挂半截观音,我们刚才讲痴,这个痴里面有性的部分,实际上也有感情,一个人喜欢一个人也会用到痴。”而孙悟空在这一方面,则丝毫没有吃荤的想法。

现场读者

情和欲:具备世俗功能的法器

在《西游补》中,除去师徒情,还存在更直接的关于情本体的讨论。《西游补》中的小月王,就是情的拆字。故事中也出现了差不多二十次跟情相关的情节,包括鲭鱼肚等,这里制造了一个试炼的空间,来变异、替代所有跟情相关的意象。这个情并非情欲,它是一个包括家国之情的复杂体。

中国的思想家十分愿意纠缠于“什么是情”,中国人讲到情的时候,是非常模糊的,我们必须把它后面加上一个物体,把它物化,比如说情关、情路、情种,把它幻化成我们可以理解的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到它的艰困和纠缠。张怡微说,在《后西游记》中,情完全变化为一个法器:情丝。这类法器在影视当中非常多,比小说还要具体。同样,欲也可以成为法器。孙悟空的金箍棒跟不老婆婆的欲火打斗,在通俗小说里面制造了性暴力的战场,这便是欲作为法器的体现。

到《后西游记》和《续西游记》阶段,明代的商业化更加繁盛,金钱也成为了法器。明清的宝物研究当中,所有的金都是以颜色和重量来出现的,以代表它的材质和颜色,但是在《后西游记》里,出现了可以作为武器的金袍。而在最初的《西游记》里,金钱只具备往来交换的功能。

骆滢

骆滢谈到:“《西游记》里,无论是孙悟空还是唐僧,包括八戒和小龙马,钱都不是一个非常难碰触到的对象。到了《后西游记》里面,金钱的力量就变得非常大。这样的变化其实还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到明清后期大家都觉得是钱没有办法抵挡的。” 一切用货币计量之后,就可以进行交换和比较,这也是西游故事中关于俗世生活的具备强烈冲击性的情节。

西游故事:在改编和颠覆中累积

从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到近期周星驰监制、徐克执导的《西游伏妖篇》,《西游记》一直是市场上的一个大IP。骆滢认为:“《西游记》写的都是人,读者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去代入,因此也就会把一些陌生的文本变成了自己熟悉的人生体验。随着人生阅历的变化,原本不熟悉的情节随着阅历的丰满而常读常新,也是这个文本不断地被解读、被翻拍成影视剧的最重要原因。”尤其是《大话西游》,它把焦点集中在“情”这个问题上,几乎忽略了西天取经等情节,主要集中在至尊宝与紫霞仙子身上,而且各种调侃之能事,极具颠覆性。它本身已经可以独立出《西游记》原著而成为一种文化。

对于改编,张怡微并不排斥。“因为《西游记》本身就是一个累积型的版本,从之前的法师传,《西游记》杂剧等故事开始,它就不是一个人写成的,而是一个四百年来累积型的创作。我们现在看到一个比较稳定的形态,是因为它的文本稳定了。” 目前的改编,多集中于故事情节的暴力部分,很少对故事本身进行拓展。《西游记》在历代的累积中依旧有诸多可以发散的情节,如果仅仅是通过技术手段将画面表现地更完美,那么改编的价值就并不显得重大。张怡微希望会有更多更发散的改编作品的出现。

张怡微为读者签名

现场:陈    思

撰稿:张作炜

摄影:迟 惠

   杜湘涛

编辑:黄诗雨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