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彭薇:遥远的信件 | 绘画与文学的浪漫相遇

2017年01月17日10:35 来源:未知 作者:上海作家网 点击:

从左至右为顾文豪、彭薇、吴洪亮

彭薇,作为一名青年画家,以其独有的创作方式引领大家体验一次绘画与文学之间的探究之旅。1月7日下午,青年艺术家彭薇、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做客思南读书会159期,青年学者顾文豪主持,与读者一同分享彭薇的创作和展览。

彭薇的个展“我想起了你”将于本月15号在苏州博物馆展出,为了配合此次展览,彭薇出了两本画册,即《遥远的信件》与《遗石》。画册中涉及到了一些诗人、作家、艺术家,当绘画与文学相结合,便赋予了作品另一种崭新的呈现方式。

顾文豪

绘画与文字的双轴产物

谈到两本书的创作过程,彭薇介绍,她只是凭借兴趣去阅读,将阅读的文字抄写在画作上,慢慢积累形成了一个系列——《遥远的信件》。这一系列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卷轴册页的形质,将题跋换成西方文艺史上艺术家、诗人、音乐家的往来信件。其中既有贝多芬的通信,莫扎特的通信,印象派大师们的通信,也有作家茨维塔耶娃、帕斯基尔纳克的通信。这个系列创作已经坚持七年,共有70份卷轴册页,每一封均是信件与绘画的集合,由此形成了这样一本画册。

另一本《遗石》是石头系列的画册,是一本对话集。《遗石》系列是彭薇绘画生涯的开始,她说:“我坚持每年都有一个月在做,最后十几年下来积攒了一本书。”创作这一系列,彭薇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期,十年中没有卖出任何一件作品。瑞士收藏家通过展览发现了她的作品并成为这一系列第一位收藏者,因此,画册中特别记录了彭薇与他的一段长对话。

彭薇

“遥远的信件系列”最初名为“手制书”,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些有意思的书。彭薇从她所喜欢的波斯金卷、中国传统册页手卷、古罗马的残片、文艺复兴时期手绘的《圣经》中获得启发,“在我眼里,这些东西不光是书,更是装置,是艺术品。”《遥远的信件》更像一部传统手工书,可以叠成一本书或形成一卷书,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厚度。“我坚持画出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或者手工匠人一样的作品,坚持用最粗糙的纸,坚持手绘画封面。”彭薇在创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手绘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彭薇常常翻开中国传统的艺术书籍,同时喜爱阅读西方书籍,她将西方人的通信并置到中国传统的形质中,她说:“我发现用这种方法,能够发生一种差异和奇特效果,使我非常喜欢。”这种创作正是彭薇的生活写照,更是她的一种文化生活的映照。

从技于道的独特能量

作为彭薇作品苏州展览的策展人,吴洪亮以两本画册为切入点分享了对这一系列创作的看法,“《遥远的信件》作品中的信件,恰恰是过几天在苏州博物馆展览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信件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写给有指向性对象看的。当把这种状态呈现出来,展览、作品、观众之间便产生了一种关联。”本次苏州展览的名字为“我想起了你”,意在建构一个通过作品和大家交流的方式。

吴洪亮

吴洪亮用“综合性修养”几个字来概括彭薇的作品。他讲道:“彭薇学过美学、画画,整个作品创作过程符合中国传统逻辑里面不分科状态的创作,她的创作里面有文学的因素、绘画的因素、甚至有装置的因素。”《遥远的信件》这组作品以平台的方式表述了作者的态度。

对于彭薇的另一本书《遗石》,吴洪亮从美术专业的角度进行点评,“这是彭薇老师从技于道的状态里面独特的能量。无数画家画过山石,这是中国文化的母体,到了彭薇这一辈除了表达修养之外,在技法凸显当中提供新的可能性,即摸骨撞色的画法。”彭薇的父亲是中国现在最著名的画家,她继承了家传而来的特别技法。《遗石》系列具有独特的技法,也有思考上的大气,两本书给人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阅读盛宴。

呈现和并置的创作原则

彭薇用“爆炒”与“熬汤”分别描述《遗石》、《遥远的信件》的创作状态。她说:“之所以创作《遗石》因为自己处于一个非常痛快的创作时刻,像是爆炒一样东西,需要火候和手感,颠几勺就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忘掉以前绘画的技法和思考,处于无知的状态,完全凭经验来创作。而《遥远的信件》更像是熬一锅汤,把平常综合的各种材料放置于此。”彭薇提前设计《遥远的信件》的长度、尺寸、厚度,有时依据一封信,专门制作图像来容纳信件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遥远的信件》中的信件是彭薇精心挑选的,“我挑选的是各种兴趣的,但有一个不会变,只有映照到我自身状况的时候,我才会挑选它。”这些信件的内容涉及“永恒的爱”的主题,也有琐碎的人与人之间的事,她认为越是琐琐碎碎直接呈现当时状态的写作越不容易过时,因此其作品的原则是直接呈现和并置。“这样可以避免一个时间性,让它更长久。”

现场读者

本次的苏博现代艺术展,经过团队的精心策划,具有本质的改变。主持人顾文豪认为绘画和文学是一个浪漫的结果,浪漫结果的达成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此次展览,他询问了策展人吴洪亮如何将这种想法体现。吴洪亮回应:“我们希望最大程度让观众更慢地进入这个空间,选择了半透明的网状纱质材料搭建,进入后会有一种苏州气质的朦胧状态。”本次展览有一些偏装置的呈现,按照空间推演人行走的逻辑设计,彭薇补充:“本次展览会让游览者回绕其中,带着大家走进绘画作品,并吸引观者阅读作品中的文字,像古人一步一景的观画方式。”

读书会的最后,读者与嘉宾们积极互动,一场文学与绘画的艺术碰撞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读者提问

现场:郭  浏

撰稿:李祝萍

摄影:迟 惠

   杜湘涛

编辑:黄诗雨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