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梁鸿鹰】《慈悲》一部更符合我们国家整个历史过程和人的这种精神演变

2016年12月09日09:43 来源:上海作家网 作者:上海作家网 点击:

非常高兴参加路内长篇小说《慈悲》研讨会,大家都知道在当代文学中写农村题材、写农民的作品比较多,写城市题材的作品比较少,特别是写工厂题材的作品更加少见,还有我们平时看长篇小说也是看篇幅大的作品比较多,看篇幅小的作品比较少。

《慈悲》这本书我看了以后非常吃惊的,路内比我小10岁,写得却是我小时候的经历,我们的小时候,经历的时候生活觉得中国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中国有大面积上项目和开工厂的这么一个过程,那种化工厂、玻璃纤维,很小的地方都要干这个事。这个过程当中就滋生了很多问题,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走后门更不用说了,他写了很大的一个潮流,这个过程当中,各种抵挡他的路,他拆你的桥,像工会那个人小本,这种东西他在一个不正常的扭曲的时代之下,因为办公厂这样的事物对人心造成的一些问题,这里面他是揭示的非常好的。这个里面你会看到他出现了好多问题,就是人心的那种扭曲,与之相隔而来的就是文化,在办公厂困惑当中的扭曲,这些东西到现在他都阴魂不散,虽然占的笔墨不是很多,那里面有句话,只你刻刻字,练练书法,就成为了文化工人里面有知识的人,后来临别的时候给他题了一个大展宏图和继往开来,像这种在现在好像稍微练点东西,他是一种对文化看似是尊崇,实际上是一种扭曲和戕害,我觉得这样的状态反映出来了。另外从这个书里面,还是要重视他的批判精神的,有好多事我们这个国家是不容易去做的,也不能去效仿的,除了是农业思维之外,就是我们没有达到把工业的事办好。这个在小说艺术创作当中是缺乏的,通过茅盾的子夜里面可以看出来,那个时候工业的发展,实际在外来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冲击这样一个背景下,但是你觉得那个时候的发展和他的矛盾是一种很合理的,他是一种很结实的双方关系的,他建立在一个很大的基础之上,像路内这个《慈悲》里边写的人和人的关系,他也没有改革开放以后工厂所面对的那些外来资本的冲击,那种大的冲击,他完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内部的内耗和拼杀,写的是这种较量,他还是揭示这个东西,我认为更符合我们国家整个历史过程和人的这种精神演变吧。

另外我也比较同意杨扬刚才说的这个情况,像现实主义坚持是好的,在里边也能看到余华的风格,从我个人的欣赏来讲,我比较喜欢他前边的《少年巴比伦》,我认为还是厚重,太饱满,这个书是一个枝干,是一个还可以生发的东西,你会发现他叙述当中似乎有意无意忽略了一些东西,他可能认为这样更简约,假如他在叙述当中,也可以有一些闲笔,也可以描写一下风景,也可以深入挖掘一下人的精神活动,或者是他离开主人公之外,他再探究点别的,我觉得是不是会更好?从我个人阅读,我认为《少年巴比伦》可能更饱满,当然这个也有他的好处,骨感美人和丰腴美人各有各的美。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