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中新社:中国现代诗歌掀“莎式思考”海内外学者谈“诗意全球化”

2016年08月18日18:26 来源:中新社 作者:王笈 点击:

“不要说:‘未来的时代谁会相信我的话,’既然你那颗聪慧的高尚的心曾经相信,既然你曾经真诚地倾吐了曲折的衷情……”16日晚在上海外滩源拉开帷幕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赵丽宏念起了自己为致敬莎士比亚创作的十四行诗。2016年,正值莎翁逝世400周年。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似乎是百年来人类文化史上所有议题都绕不过的重要人物。早在18世纪,英国诗人塞缪尔•约翰逊编写的《英语大辞典》就数次引用莎士比亚语汇,对英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意大利美术、法国艺术、德国音乐等后世带给世界的美好“资产”,也都处于莎士比亚的影响之下。

是什么样的“挑战”促成了这样一位全世界最卓越文学家的诞生?在当晚与会的海内外学者看来,答案是对新的理想、新的价值、新的意义的探索和寻找,“莎士比亚发展并光大了五音步抑扬格,后世许多诗人都深受其音律学的影响。他展现了英语语言可以达到的一些功能,比如朦胧性、游戏性,文字里可以包含很多含义。他的语言还非常具有戏剧性,他的诗歌是富有想象性的盛宴。”纽卡斯尔大学创意写作专业教授、英国著名诗人肖恩·奥布莱恩说,“莎士比亚海浪一样的文字安排、音乐性的创作,展现了人类的人性特点和心灵,这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我们不读莎士比亚,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联系就断了。”

而除了正值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2016年也是中国新诗诞生的百年之际。在经历了向外学习、向内寻找、向下挖掘三个阶段后,今天的中国现代诗歌有如当年的莎士比亚一般,正处于寻找新价值和新思想、向上超越的时期,引发了与会学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莎式思考”。

“数百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莎士比亚成功回应了时代的挑战,给了我们重要的启迪。我们不仅要创造新的美学思潮,还要为全人类提供极具现代美学典范、包含时代新价值和思想的优秀著作,这是中国新诗诞辰百年之际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诗刊》杂志副主编、中国诗人李少君说。

与会的国内学者认为,中国现代诗歌在困难复杂的探索之后,最终清晰找到自己的选择和目标,这种具有“自觉”的选择,应同时具有人生和美学的意义,不仅对中国语境有效,也要对全球语境有效,“我们不仅是中文诗人,而且是具有全球意义的中文诗人。所以这个选择有时候是关乎生命、美学和思考的,同时也要和世界背景结合一下。”

“诗人是永远的奥德修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我们眺望到哪里,大海就在哪里,莎士比亚是我们的掌舵者,他引导我们的航向人性的深度和美学的深度,是全球化世界多元文化的会合点。”当代华语写作代表性诗人之一杨炼说。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