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有温度有感情讲好中国故事《上海纪实》电子刊上线

2016年03月25日20:57 来源:《文汇报》 作者:蒋竹云 点击:

有温度,有感情,讲好中国故事。今天,在出版了3期试刊之后,由上海作协创办的《上海纪实》电子刊正式创刊。《上海纪实》专注于刊发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每期15万字至20万字,暂定为季刊,一年出版4期。

2015年5月,上海作协创办了不定期出版的《上海纪实》电子刊。电子刊倡导“在场”精神,关注当下,直击现实,记录时代变迁,体现创作者的责任担当、理性良知和人文情怀。

3期试刊在作协华语文学网刊发,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其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题材,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定反响。试刊初期,华语文学网的访问量增长了5倍。

《上海纪实》电子刊分为“在场”“亲历”、“弄潮”、“经典”、“记忆”、“往事”、“风情”、“万象”、“微记录”等9个栏目。

3期试刊中,有不少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既有重大现实题材,如记录上海中心大厦建造过程的《山高人为峰》;有重要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如抗战特辑中的《血光中的奋战——日军大轰炸重庆记事》,也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品,如讲述社区民警陈国梁故事的《“小联合国”秘书长》。

上海曾是纪实文学创作、出版的重镇,历史上涌现过很多纪实文学的名篇。比如夏衍的《包身工》、黄宗英的《小木屋》等,也团结了大批全国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家。但是近年来,情况大有不同。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曾表示,上海纪实文学创作不够繁荣,与上海的重要地位不相称。

谈到其中的原因,朱大建表示,一是上海纪实文学创作队伍老化,70后、80后作者凤毛麟角。二是缺乏刊登纪实文学作品的阵地,不少作者勤奋创作却面临“发表难”。三是纪实文学采访艰苦稿酬不高缺乏吸引力。“希望《上海纪实》的创办,能培养出一支年轻的纪实文学创作队伍,催生一些产生影响并留得下来的纪实文学名篇。”朱大建说。

此外,《上海纪实》还探索电脑、手机之外的第三屏——电子报栏。目前,《上海纪实》电子刊已经登录上海800多个电子报栏,读者能在车站、社区、医院等公共空间找到《上海纪实》。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