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新民晚报》:诗意满人间,诗人在民间

2015年06月17日10:24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夏琦 点击:

“各位诗友下午好。我从事的工作简单来讲,就是排煤气管子,卖煤气,好像和诗歌没有什么关系。”这是诗人罗琳昨天在第四届上海青年创作会议首场论坛上的开场白。有趣的是,记者发现,像罗琳这样主业与文学全然无关的青年诗人,在出席这场主题为“诗歌:遮蔽与敞开”的论坛的代表中占了很大比例。诗人身份的非专业化,使得诗歌写作,更加凸现时代性和公共性,民间诗歌创作,已成为上海文学值得关注的现象。

诗人主业无关文学

曾经出版诗集《漠漠烟如织》的罗琳在燃气公司工作,诗集《沉默的螺旋》的作者李炤则来自通信公司,诗集《纸上的时光》的作者程林来自出租车公司,《妙意集》的作者叶青与诗集《2014中心》的作者张沁茹则是广告人。记者从上海作协了解到,昨天出席论坛的青年诗人代表中,有公司职员、教师、公务员、部队图书馆员,很多人的主业与文学联系甚少,或者全然无关。有诗人半开玩笑地表示,平时工作中不会说自己写诗,这次跟单位请假的时候也不敢说是来参加诗歌活动,“说参加诗歌活动肯定是不批假的。”

写诗目的无关功利

以创作量来说,出诗集不容易。出了诗集,一般来说也谈不上赚钱。写诗,对于这些青年诗人们来说,几乎没有功利的目的。虽然很多诗人本职工作与文学无关,但都已坚持写作很多年。比如罗琳,她的工作与文学无关,大学读的也是工科,没有文学的理论和高度,“所以我写诗,很简单的几个字:语言朴素、感情真诚。”她说,自己写诗是因为看到一些什么东西,忽然心有所动,有所感悟,就像是和自己的一种交流,所以,对诗,她一直心存敬畏。

诗人宗月说,很多上海作者的状态就是这样的,潜心写作,注重挖掘日常事物中的生命意义,不受外界干扰,自觉地保持一颗虔诚的心。“上海的作者表面上动静不大,实际上相当多的诗人创作成绩很可观。”

体现生活更加纯粹

上海作协研究室主任、《上海诗人》副主编杨斌华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告诉记者,较之于以往年代的精英化意识和纯技艺的“诗意”写作,诗人身份的非专业化使得创作意识具有非功利性,文学表达更具主动性。很多诗人不再为专业化的诗艺风格的创新而写作,而是改变姿态,以一种向下的视角获得更加真切的生活经验,直接面向今天的时代处境,体现在诗歌作品里的生活经验更加纯粹、通透、浓烈。

“当诗人将聚光灯投向容易被忽略的平凡群体,勾画城市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时,诗句便呈现出质感与生命力。”评论家孙琴安说,很多看似平凡的人或物进入诗歌,恰恰体现出了生活的质朴和张力。除诗人之外,上海目前还存在着很多民间诗歌团体,一般都采用诗人结社、印制纸刊、出版合集、运作诗歌活动等方式的常规模式,产生了许多具有一定个性的品牌诗社。据了解,《海上诗报》《新城市》诗刊、《外滩》诗报、《海上风》诗社及诗报,城市诗人社、白领诗社等诗歌团体,经多年努力已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期待出现领军作品

但杨斌华也表示,目前民间诗歌尚没有出现大诗人和大作品,当然,这两者的出现需要时间的积淀。诗人西库提到,当代文学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方面有赖于几位翘楚发出超拔的海豚音,“另一方面就要靠像我这样的普通作者,发一些有耐力的和声。”

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诗人张烨认为,视野十分重要,“眼光拘泥于一小块被切割过的天地,对生活的敏感自然就渐渐迟钝了。”诗人子薇亦如是说:“民间也有好诗人,民间更可能出佳作。我们在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上应该花功夫,一个人的胸襟打开了,诗歌写作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创新多变才有可能。诗歌的视野毕竟不是风花雪月,不是抒情小调,真正的诗人是内敛孤独而清醒的。”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049